秉承“工匠精神” 打造高水平民办大学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民教网    阅读: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早在2010年,国家就出台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指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民办高校作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形成一支强劲增长的高等教育力量,引领和带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

 从最初的自考助学班,到现在的万人大学,作为吉林省最早创办的外向型民办大学,29年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秉承“勤奋开拓,自强育才”的校训精神,在创办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穆树源教授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筑牢教学基石,夯实教师队伍,注重内涵式建设,走出了一条竞争力强、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教学发展之路。

 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办学模式,人文学院以“工匠精神”打造高水平民办大学,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及项目培训,打造国内首创福祉教育品牌,拓展国内国际交流渠道,搭建人才就业服务平台,一系列丰硕成果为培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卓越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用人单位中的骨干和脊梁,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广泛赞誉。

 十大态势 凸显教育发展成果

 “无论做任何事情,办任何学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站稳脚步,挺立前行。”这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董事长穆树源教授常说的一句话。

 创新是前行的动力,是发展的灵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自建立至今,始终把内涵式建设贯穿到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中,用创新的思维理念不断推动教育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细节中发挥“工匠精神”。一段时间以来,人文学院在办学条件、教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科研能力、福祉教育、交流合作、学生管理、人才培养、党的建设这十方面收获了丰厚的工作成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校以全面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办学基本条件要求为目标,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新建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综合实验大楼,新增建筑面积71200平方米,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与规模。

 自2009年起,学校先后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北华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专业构建更趋合理,设有19个基层院(系、部),4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文学、法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已达11300多人。

 通过高标准严格选拔和要求,学校逐渐形成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提高、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5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超过40%,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达10%。兼职研究生导师达到40人,一批外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

 通过加强“内涵式”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新增一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省级教学改革建设试点专业、省级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重点立项培育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省级精品课、省级优秀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逐年递增。

 学校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按照以科研项目为突破口,以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为目的的工作思路,营造学术氛围,增强科研意识。加大对年青教师科研项目申报的指导力度,近五年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55项、发表论文1116篇、编写著作140余部。

 学校在国内开创了福祉教育先河,成立了福祉学院,开设了福祉方向本科教育,制订了《创建福祉事业规划纲要》,投资7000万元建成17400平方米的福祉实验楼,配置了1400万元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和实训器材,新建各类实验室80个,构建出集福祉本科教育、福祉研究、社会化养老实训基地、福祉从业人员培训基地、福祉文化培养与传播“六位一体”的养老事业模式。2013年学校成立了“吉林省老年福祉研究会”;2014年获批“社会福祉研究基地”“吉林省老年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和“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获批吉林省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吉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吉林省老年事业与产业发展智库》被批准为吉林省首届高校新型智库,已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福祉养老事业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和“人才输送基地”。

 作为吉林省唯一具有出国留学服务资格的民办高校,学校先后与日本、丹麦、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相关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以“2+2”、“3+1”、本科后读研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几年间,共出访22个团组,67人次;接待国(境)外来访186个团组,494人次;派出留学生301人,接收外国留学生503人,签署合作协议53项;聘任外籍教师117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时代元素,抓特色、出亮点,科学诠释了“成功教育”理念。坚持做到:一个理念,即“成功教育”理念;一种精神,即“勤奋开拓自强育才”校训精神;一个目标:培养“三强”,即社会责任感强、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一个主题,即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一个主体,即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近3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有关工作获得国家和省市级表彰150余次,师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各类竞赛获得奖励1200余项。

 近年来,学校在20个省市区招生,生源数量稳定。尤其是省内生源充足。招生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社会声誉不断提高。五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0%。2016年度在中国校友会网中国独立学院300强排行榜中位居28,在武书连2016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100强排行榜中居18位。连续多年位居东北四省区第一。

 学校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党的建设思路,加强党的建设。先后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文明单位;2011年、2012年、2016年,学校党委三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全省社会组织综合评估的5A级社会组织榜首;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

 改革创新 教育教学再攀新高

 近年来,学校利用民办体制机制的特点,注重加强“内涵式”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显著。2016年度学校共立项教改项目31项,其中,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4项,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14项,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项。

 去年,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再添新成果——“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省教育厅验收;会计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中小企业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英语专业获批吉林省高等学校第二批品牌专业建设点,目前,学校已有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福祉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实践教育基地》和国际商务学院《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成功获批,成为学校首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传媒学院《4K超高清影视制作实验室》被遴选为“十二五”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培育项目。

 学校初步形成了由通识课和专业课两个层面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大创项目和大创赛事两个阵地构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推进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目前全校46个专业中,除新增设的3个专业外,其余43个专业开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课,基本实现了实施以专业为主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的目标。2016年,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板块,同时,学校荣获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奖”,成为东北三省唯一入选此奖项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批省级项目100个,国家级项目40个,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大赛获奖1200余项。

 转型发展 打造特色专业品牌

 人文学院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完善治理结构,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面向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打造品牌专业特色。在首批省级转型发展试点遴选工作中,《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集群》被批准为首批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学校重点打造养老福祉类专业,构建由社会福祉、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为核心的养老福祉专业群。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特色和优势。引导各专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紧缺型人才培养、特殊领域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在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品牌特色外,在教育理念、专业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定位、“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加强对转型试点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试点建设项目与改革举措,使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集群在办学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福祉养老事业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和“人才输送基地”。

 精准对接 搭建就业供需平台

 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是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形成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的双重体现,是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步骤。

 人文学院积极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定位为生存发展之基,认真落实就业政策,树立了“固本、疏源、重基、求新”的工作理念,确立了“基于学生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基于市场变化创新工作手段、基于调查研究提升工作层次”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工作体系。2016届毕业生共有2863名,总体就业率为87.46%。

 学校将就业工作同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一并纳入学院长期发展战略。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与教学良性互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了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工作作风踏实,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厚爱。

 为稳步提升就业工作水平,学校从就业工作“四个计划”方面着手,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对接。一是实施“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二是实施“特殊就业群体援助计划”,加大就业工作针对性帮扶。三是实施“就业信息服务创新计划”,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四是实施“研究型团队打造计划”,助推就业工作内涵式发展。

 锐意进取 谋划长足发展新篇章

 2017年是学校落实“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实施第三次创业的关键一年。“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达到国家规定大学建设标准,成为国内一流民办大学。

 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在成立全国首家“福祉学院”的基础上,构建了全国第一个养老福祉系列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医养结合”“医护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完全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走在了全国高等教育健康福祉人才培养领域前列,为学校突出特色办学,实施第三次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校以“提升人文内涵,创新福祉发展”为途径,推进基本建设工程、人文提升工程、福祉创新工程、人才系统工程、对外交流工程、体制改革工程等六大工程的实施。探索构建教育产业集团模式,坚持“成功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中心,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通过十年建设,实现第三次创业。到2025年,学校将建设成为“学研产用”一体化,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的名牌民办大学。

 放眼未来,学校谋划了一系列长足发展的新目标。“十三五”期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达到1.2万人,采用与国家和省重点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政策允许下争取申办1-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进一步完善教学基地和科研平台建设,并在现有的9个学科门类中进行专业优化、整合、拓展,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调整现有专业,增设社会需要的新专业,落实专业定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到2020年,建设成一支专、兼职结合,以教授、副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为骨干,职业道德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数量足够、结构优化、富有活力和竞争能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原则,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围绕转型发展,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校内外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确立重点学科建设在学校的龙头地位,争取建设多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多个独具特色的学科群,打造多个符合申办硕士点条件的学科专业,形成多个优势明显的特色学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校内资金相结合,建立具有较强支撑力度的科学研究专项基金,实现专业和技能的产业化。建立一批高质量、较稳定的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加大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增强自主创业能力,实现多元化就业,总体就业率保持在全省同类学校前列。以立德树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全面提高师生文明素质,不断开创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2018年9月,学校将迎来建校30周年的生日。基于学校未来愿景,面对新一轮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将积极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探索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工匠精神”精准打造高水平民办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续写新的历史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30周年。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