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自学考试改革创新发展与民办高校关系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民教网    阅读:0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发展论坛,许多民校是靠办自学考试发展起来的,像山东英才学院应该说是目前全国自考学生最多的院校之一,将近2万人。

去年是自学考试制度创建30周年,自学考试制度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历史发展重要时期建立的,它是在邓小平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文革后人才急需问题所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适应国情的积极探索,是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一项制度创新和成功典范。自学考试的性质从《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规定,自学考试既是以国家学历教育为主的,也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自学考试的特点,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自学考试具有最大的开放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自学考试的学生从十几岁到七八十岁,有小学毕业的,也有研究生毕业,也有教授、副教授,范围非常广,包括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都有到大陆来参加自学考试的,这是自学考试具有最大的开放性。最大的开放性不仅仅是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同时面向所有教育资源开放,向现在的和潜在的教育资源开放。

第二,自学考试是以国家考试为核心。它是通过国家考试来促进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实行宽进严出,教考分离的制度。同时自学考试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适应性开放式教育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保证了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自学考试是国家的。自学考试不是自考办的,更不是全国自考办,它是国家的为开放教育,为全国所有的公民建立的一项终身教育体制。

30年来,自学考试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设了大量的社会需要的专业,30年来,全国累计在计考生有5726万人,报考的规模达到了2.26亿多人次,共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1050多万,相当于140所万人规模的大学30年毕业生的总量。另外自学考试累计还有6500多万人次参加了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有2200多万人获得了各种资格证书。

通过30多年的自学考试的探索,自学考试制度已经成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自学考试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个人自学是基础,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强自立精神。社会助学是保障,它面向所有的教育资源开放,为学生者提供了社会化的学习知识与服务。国家考试是核心,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完整的考试管理制度,实行宽进严出、教考分离。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自学考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开设职业型、应用型专业和课程,在职在岗考生比重日益增加,职业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迅速发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今天自学考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制度。新形势下,自学考试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需求,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以专业和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自学考试综合改革与制度创新,确保考生自学考试质量,加强与各类教育形式的沟通和衔接,切实推进自学考试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自学考试如何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是我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问题。明确定位是高等教育特别是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制定自学考试发展战略必须要明确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而发展方向的确定依赖于自学考试的准确定位,关键是要找准自学考试的恰当位置与社会需求地。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考的录取率在逐渐的提高,但是每年在近千万的考生中,仍然有两百多万高考落榜生。虽然这两百多万高考落榜生有一部分直接进入了社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还有一部分被电大、网络教育消化,还有一部分选择了复读,但是仍然有一大批的学生加入到自学考试队伍中,这也是我们自学考试生源的组成部分。二是专科毕业生每年有300多万左右,在校生有1000万左右,这些学生有继续学习的需求,所以这也是自学考试一个重要生源,特别是专升本重要生源。三是中职院校学校毕业生每年大约有500多万人,在校学生有2000万左右,这也是自学考试专科主要的生源。四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每年毕业生有200多万人,在校学生有1100多万人,同时还有数百万的研究生在校生。这些年来,参加自学考试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比例逐年的增多。像江苏省一年每一次参加自学考试的研究生在校生和毕业生都有数千人。第六,在职技术人员,年培训量虽然有30004000万人次,但距离全员学习培训率仍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仅仅达到了45%左右,还有55%的技术人员没有接受继续学习和培训。全国有近亿的技术工人,在岗接受技能培训的也仅仅有18%左右,大部分还是没有条件接受继续学习的情况。第七,我们国家有上亿的农民工,据调查有97%的农民工有各种各样的学习需求,这个也是我们今后自学考试、国家继续教育制度所要关注的。

过去,自学考试在整个的考试管理是以国家考试为核心,今后改革首先要从理念上进行调整。过去国家考试设什么专业、设什么课程,考生只能在这些专业、课程里进行选择,现在社会上提出以人为本,在自学考试体现以人为本,就应该以自考的学生为本,考生有什么需求,社会有什么需求,我们自考能够做什么,真正的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为核心,把成才之路铺在学生脚下,把教育送到学生的身边。这是今后自学考试在教育理念上要进行调整。

    二、自学考试的改革与创新。要加强自学考试的理论建研究,自学考试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也得到的社会广泛的认可,但是自学考试作为一种国家考试和一种教育形式在基础理论上还很薄弱。自学考试,应该说这项制度是一种创新,但是在制度基础理论这方面我们还相当的薄弱,还没有更多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对它的基本教育规律来研究。也有专家说,自学考试30多年,我们缺少这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这是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奇迹。30年前我们这样做,30年之后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自学考试初期是以普通高等学校相同层次、相同课程水平相一致,这在自学考试制度建立初期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但是30年之后,我们应该建立一套符合自学考试规律的、符合自学考试特点的理论体系管理体系,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希望在座的民办高校的领导,能够组织这方面的研究。

    30年前,自学考试制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创举,同时自学考试在初期也有很多专业与课程方面大胆的创新,比如自学考试一开始设立的党政干部基础理论专业,目前在职的好多五、六十岁的干部,参加了党政干部基础理论专业的学习,走向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反过头来看,这个专业按现在的一些学科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它有点四不象,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突破和创新,如果没有突破和创新,我们走不了下一个30年。我最近到一些民办学校去调研,特别是在座的一些民办高校都是从办自学考试发展起来的,学校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不再进行自学考试教育了。有的学校说,我把现有的学生送出校门之后,就不再招自考生了。一是说明学校发展,这是很令人欣喜的事情,同时说明自学考试没有跟上学校的发展。这30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学校的发展、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学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应当说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还基本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模式上。所以我们面临新形势要彻底进行自学考试的改革,不断的创新和突破。

创新和突破首先从自学考试专业与课程作为基础,来创新。首先,要加大选择性。自学考试有非常开放灵活的一面,不重复的课程有8000多门,专业有800多个,看似有充分的选择性,实际上考生一旦选择某个专业之后,没有选择,只能是按这个专业设置的课程学习考试。所以这个不太符合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下一步自学考试要给学生、助学单位更多的选择,要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特点,全面实行学分制,自学考试现在每门课程都有学分,但是和学分制没有关系。特别是像有些考生比喻成为拦路虎的课程,一门课程过不去,一个专业就过不去,一门课程难就影响了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比如会计学专业,应该说适合很多的学生来学习,在单位做一些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实际上用不着学高等数学,如果达到注册会计师、精算师更高层次的会计工作,你可能要多学数学或学数学专业,如果你本科学数学专业,研究生学会计专业可能更适合你的发展。但是作为一般会计工作,没有必要必须学习高等数学,应该说绝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在一辈子的工作中很少遇到这样的工作。有好多学生不知道课程设置的特点,入学之后,由于某些课程的拦路虎,中间就放弃了自学考试,所以自学考试流失率也很高,所以下一步要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

应当说现在社会上90%的人大学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和大学学的专业是不匹配的。可能有几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教育出了问题,没有因材施教;第二国家人事制度出了问题,没有人尽其才。再一个,我觉得可能上面两个都不是主要问题,是由于社会对人、知识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固定在十几门课程里,要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每个人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上午听到王佐书、钟校长的演讲,有一个很深的启发,人的智力水平总体上没有很大的差异,人掌握的知识是有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学考试英语2的问题,我想这也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导致的,把英语设置成自学考试必须的课程是有问题的,现在美国、欧洲也出现了汉语热,但是我想他们绝不会把汉语作为专业毕业的必修课程。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不要门槛设的太高,如果我们是面对全体公民的,就不应该有门槛,只要他参加学习了就应该给他合格,只不过设置一些确定等级罢了。所以我觉得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的自学考试的门槛不要太高。

再一个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定位一是要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目标下移;同时目标也要上移,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现在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生、在校生参加自学考试的比例越来越多,他们有多种多样的需求,从一些统计来看,普通高校6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喜欢不适应,有的想换专业,理论上可以,实际上操作不了,有的学生想退学,甚至重新参加高考。自学考试对这些学生如果能够量身打造,为这些学生提供第二学历,第二专项的教育,改变改善他的专业知识结构,按照他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即使有些学生步入了大学之后,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有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需求。我曾经在一个民办高校里,我问过一个校长,由于自学考试现有的项目没有适应学校的发展,你在校的两、三万学生,肯定是多种多样的需求,如果自学考试为你在校学生专门打造设计第二专业的话你还放弃自考吗,民办院校院长说至少再坚持10年。所以我觉得自学考试有进一步创新的问题。现在教育部也在提倡鼓励大学生第二专项教育。过去自学考试在教育部有些司局不太喜欢自学考试,最近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在制定政策征求有关司局意见的时候,对自学考试发展给予很大的支持。下一步在第二学历方面,特别是在座的民办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发展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是非常有前景的。有一个省的二本院校,过去学生不愿意学习所选的专业,好多人不了解这个专业进来的,有的不太适合,进来之后想退学,自学考试引进之后,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学校的学习风气改变了,毕业的时候竞争力提高了,平均工资比没有参加自学考试的提高1000元左右。关键是目前我们的自学考试第二学历的教育还没有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目前自学考试专业课程,都是把学生没有专科的来参加专科考试,没有本科的参加我们的专升本考试。还没有针对本科、研究生在校生、毕业生量身打造,所以下一步我们对这一部分学生专门研究,设立我们的考试项目。再一个为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考核。今天参观英才学院我非常受感动,好多专业实验室做得非常出色,特别是到了学前教育实训基地,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性太强,实践薄弱,现在正在改造。我们在学分上,专科段实践性课程学分达到40%,本科段达到30%。另外,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全国统一考试、省级考试、主考助学单位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性,积极推进过程性考核,加强过程性考核的管理。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学历非学历双证书教育。自学考试还有很多的改革的措施,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讲,以后有专门时间,我希望和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一起来研究自学考试,在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如何发展自学考试,完善自学考试。    

谢谢大家。

   

     宋保年:我是山东英才学院文法学院的院长,我们这个专业在我们学院没有普通本科,以自学本科为主,你们很多观点我感到非常振奋,我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我们法律专业,法律更新很快,但是我们教材很陈旧,我举一个例子,劳动法是03年,07年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但是现在考试仍然沿用着03年的教材,和法律的进度相脱节,课堂教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脱节很大。第二课程设置,原来我们也跟山东省自考办谈过这个问题,好多的课程设置也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脱节,比如说中国法律思想史,自学本科中占的学分很高,占用的课时量很大,但是从毕业所从事的工作来说,用的非常少,能不能作为选修课处理。国际私法和国际法,学生在今后毕业,接触国际私法、国际法案例很少,但是这两门在自考占用课时比例很大,能不能尽快的调整更新一下。

    王建民:自学考试教材建设周期长,甚至教材一编写,还没等着出版使用,就已经过时了。下一步我也提建议,自学考试注重大纲建设,把这些知识点提供基本要求,教材实行社会化,全国考办也可以组成一批基础性教材建设,现在大纲教材建设在这方面落后了,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也在呼吁,所以一定把你的意见带回去,和我们的领导、教材建设部门沟通。在法律上有一个规定,半年前国家颁布的法也作为考生的内容,在这方面能解决一部分教材陈旧的问题,但是你说56年前教材的问题,还得进一更新。现在说网络信息化程度提高了,我觉得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来解决教材陈旧的问题。

    选修课程,刚才你提法律思想史,我觉得在法律专业里完全可以把它设为选考课程。在南京其中有一个学生特别想学法律专业,特别想学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但是由于我们课程过去设计比较死,考生没法去选,中国的法律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有好多属于社会伦理问题,有好多属于管理问题,学生学一门中国文化概论,比学习法律思想史更有现实意义,所以我想,下一步专业课程改革,首先我们来确定这个专业核心课程,确定56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 我曾经也有一个想法,也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比如设定8门,学生可以选择6门。现在正在抓紧做这方面的工作。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