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敦荣:关于促进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民教网    阅读:0

刚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王文源秘书长就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发展谈了一些很好的想法和建议,这是来自北京的声音。他讲到,现在他很纠结,其实,在我看来,教育部也处于纠结中,对于大家来讲,这个纠结可能是一个共同的心结。为什么这样讲呢?26号令即将期满,另外更重要的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将民办学校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在这两类中,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又提出了四个范畴的民办学校:第一是捐资举办的;第二是不求回报的;第三是要求合理回报的;第四是经营性的。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的学校属于哪一类,是哪一个范畴的。如果我们不能归于任何一个范畴,我们应该怎么办?我看到在座的各学校领导的名册,大家都来自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民办高校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而且独立学院也是多种多样的或多种类型的,大家所在的独立学院又是极具特色的一类。这类独立学院应该怎么办,在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和独立学院发展政策中,有什么样的位置,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来指导发展,等等,这些可能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所以,今天我想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地位

独立学院有多种类型,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它是什么性质的呢?它由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并与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共同发起创办,是公有的民办的独立学院。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类同的独立学院,是不太发愁的、不太纠结的。其实,在我看来,它应该纠结,但是它还没有这种意识。它不太发愁,原因何在呢?因为它背靠政府。其实,26号令是严格禁止这类学校存在的。因为它是依靠国家资金,地方政府所拨资金当然是国家的。国家给了土地,给了拨款,它和公办学校没有太大的差别,这类学校在全国独立学院中占了一批。另外一批独立学院它也不太着急,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文华学院,还有很大一批这类学校。它们为什么不太着急呢?它一开始就和公办的母体学校有一定距离,说让它独立它就能很容易完成过渡。大家所在的独立学院与这类独立学院是不相同的。我们这类学校可以笼统地称为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在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它们由公办学校来举办,同时,也有一部分有民间资金的参与,还有一部分有政府资金的支持或政府的政策扶持。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中,这类学校迫切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指导。

公有民办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大家是很明确的:第一,高等教育供给不足。高等教育供给不足,才有了这种需要,这些学校才能够应运而生,发展起来。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可能要慢一些。第二,公办高校办学资源出现了剩余。很多公办学校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进行了合并,合并学校出现了一批干部、教师过剩或有一些闲置的资源,它需要有一个去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办起了独立学院,解决了一些问题。正因为如此,在独立学院发展的大背景下,才有了公有民办这一类型的学校。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有民办独立学院也形成了一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开始就获得了办本科的资格。母体学校一申办,政府就给了一个办本科的资格,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学生之所以愿意相信我们,愿意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因为我们是办本科的,不是办的高专,不是办的高职,本科使我们具备了很强的社会吸引力。第二,母体学校的资源优势。母体学校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在座的很多领导都来自母体学校,这是母体学校的人才资源在支持独立学院。还有很多依托母体学校的实验设备、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办学,这样就使得我们比其他学校具备了一定的或更好的办学条件。第三,民办优势。像我们这样的办学规模、这样的办学方式,在公办院校内部是不能办起来的,也是不可能办好的。但是,依靠民办优势、民办机制,我们在资金的运作、人员队伍的组织、相关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各方面,把学校办起来了,而且运转正常。这三大优势不仅让公有民办独立学院能够正常办学,而且还能不断累积,不断进步。有这样一些优势,又有上述的发展背景,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公有民办独立学院为社会、为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在独立学院中已经占有相当的比例,我估计占三分之一左右,有100所左右。以这样的比例,平均在校生80009000人的规模,应该有100万人了。大家可以交流一下在校生的规模,多的可能有10000好几,少的也有7000人左右。我们就以平均9000人的规模计算,这样的规模在全国3100万高等教育在学人口中还不太显眼,但若放到世界高等教育中去比较,就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规模而言,100万人口的高等教育绝对是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所以,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也是不能小觑的。总体来看,它们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满足了数以百万计民众的高等教育需求。试想一下,四年一轮一百万人就毕业出去了,再一个四年又一百万人毕业出去了,这就使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贡献。第二,聚集了一大批高等教育资源。虽然是公有民办性质,背后有公办学校在支持,但是,通过10多年的滚动发展,我们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聚集了一大批办学资源。校舍、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人才队伍等都初具规模。第三,促进了社会就业。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每校都有数百人的教职工,这本身就是对社会就业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比其他的行业发展一个产业、办一个工厂更稳定,更具有社会效益。第四,探索了新的办学机制。办学机制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探索如何在公有的背景下进行民办机制的运营。我们现在不是在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吗?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不是就是现行的公办大学的制度呢?我认为绝对不是,不是我们所依托的公办学校的制度,而是一套新的大学制度。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所进行的探索是可贵的,它可能代表了某些具有方向性的东西。第五,开拓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新领域。高等教育发展是靠政策支持的,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政策创新的结果,它的未来发展还会带来高等教育政策的不断突破和创新。

政策可能是支持的,也可能是限制的。现行的相关政策没有直接讲要限制,讲的是要规范,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说规范就是限制。只要国家政策说对民办学校要规范办学,那实际就是要限制办学。所以,现在来讲,总体上国家一方面在法律上要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政策上限制我们的发展。而且我感觉,总体上现在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包括对独立学院的政策,是限制性的,是过早地、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过早地在出台一些相关的限制性规定。本来可能3050年之后,甚至是更长一段时间的政策,它却在现在要出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政策。它明确讲的是积极探索,而不是现在就一刀切,把它给砍死了。但现在有的地方不是在探索,而是一下子就要求所有民办学校分类站队。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对民办教育就在这两条轨道上规范,要么去做非营利性的,要么去做营利性的。营利性按照企业那一套进行管理。做非营利性的,说是政策上要给予扶持,社会资本可以注入,这有现实可行性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不管是民办幼儿园,还是大学,所有民办学校的办学,是什么性质的办学?如果没有一定的回报,可能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投资办学。现在全国民办学校有几个人敢说,愿意把自己的学校捐出来的?可能屈指可数!当然,民办高等学校在申报办学类型、要不要回报的时候,都是不要回报的。为什么不要回报呢?因为只要你要回报,你马上就被划到企业类去了,你不能要回报。但是,是不是真的不要回报呢?谁都知道是有回报的,而且是有高额回报的,要不然,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投资办学。我国现在还基本上没有慈善家办学,但是,政府希望大家都变成慈善办学,或者很大一部分成为慈善办学。正是因为政策导向与投资办学之间是难以调和的,所以,各地在推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时候,都非常困难,推行不下去。为什么这么困难呢?因为它不符合国情,不符合民办教育的现实发展情况。所以,我觉得这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慈善办学要求的水平。我过去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现在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厦门大学是私人办学起家,是陈嘉庚捐资办起来的,可以说最初就是一个民办学校,是慈善办学,是不求回报的。陈嘉庚就是要把这个学校办好,他当时是东南亚华侨的首富,但就是他那样的家产和实力后来也办不下去了。这样,他才无偿地捐赠给了政府,才有了国立厦门大学。试想,今天我国有多少人是把办高校作为慈善事业来办的?所以,我说现在有些人过于乐观地估计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又超前性地设计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这样做必然导致民办学校的萎缩,民办学校的办学者退出。所以,我们最近连续发了几篇文章,关于发展民办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第三条道路。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呢?第一条道路是捐资办学。这是需要支持和鼓励的。第二条道路是经营性的。那些办培训班、办培训学院的也可以办,但按企业的要求去规范就可以了。另外还有很大一块,可能还是民办学校的主体部分,应该允许有一定的回报、有一定的营利,但要办公益性的学校。这条道路必须要打通,必须要让它存在,政府必须鼓励和扶持,这样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在回到公有民办独立学院上面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往往是由实践探索出来的,而不是先制定好政策,然后由政策来引导办学。可以说,民办高校能有今天的局面,主要不是政策指导发展的结果,而是开拓创新,不断突破政策,在政策边缘或在政策之外发展起来的。是政策适应发展,政策往往是跟着办学跑的,办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政策才去明确要求。所以,办学本身就具有政策探索性。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既不是政府拨款办学,不是慈善家办学,也不是营利性办学,更不是私人投资办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突破有关高等教育政策的结果。面向未来,我们要根据学校属性和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大胆改革和创新,探索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发展的道路。

二、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刚才讲到,一些人过于乐观地估计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或发展的阶段性,那么,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阶段性是什么呢?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要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联系起来,才能找到发展方向和道路。所以,首先看看国家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然后,再来探讨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发展的形势。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很大,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了3100万人的在学规模,如此大的规模引起的是什么结果呢?就是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很多人的认识就是,学校多了,学生多了,生源似乎少了。我说是似乎少了,因为现在很多学校招生的时候,遇到了生源荒。所以,不少独立学院在招生的时候不断下调录取分数,甚至一部分独立学院录取线下生。那么,实际情况究竟是什么状况呢?生源都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分析。但总体来讲,3100万的在学生不是一个小规模,这是一个超大型的规模,在国际上没有先例。而且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整体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我们发展起了超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在这个规模的基础上,只要高等教育质量稍稍提高一点,经济社会的竞争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都要小得多。小到什么程度呢?高等教育第二大规模的国家是美国,它只有1700万的在校生规模。所以,美国人对我们很警惕。警惕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智库叫“兰德公司”,还有一个“下一代中心”,曾提交过几份报告,说对于美国而言,来自于中国的威胁不在军事,也不在经济,更不在政治,而是来自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它说以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不长时间的将来,美国将落后于中国。这是他们做的估计,实际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希望是这样,但我估计还很难达到。为什么很难达到呢?因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比多少的问题,是我们整体水平还是比较弱的问题。尽管也有一些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很高,包括有的著名大学校长、知名教授还说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比美国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要跑到美国去留学。是不是这些人很傻?明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高,还都要跑到不如我们的美国去留学?还花那么高的价钱,一年没个2030万可能拿不下来,你在国内1万就可以接受的教育跑到美国那儿去花那么多冤枉钱,那不是有病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有的人可能认为他们是出于爱国心才那么说的。我以为如此爱国是在误国,不是在爱国!在我看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比美国还差的很远。

大家都在学校工作,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经常到教室里去了解教学情况,到课堂去看教师如何在教学,学生如何在学习,只要看看师生的教学就能明白质量和水平如何。根据我的研究,我国大学现在的教学方法,或者说主流的教学方法,与欧美国家相比,大致处在它们200年前的水平,就是欧美现代大学出现之前的古典大学的主流教学水平。以这样的教学要培养多高水平、多高质量的人才,还说比美国更好,那不是自欺欺人吗!你要比美国更好,就是说美国的课堂教学比我们的更糟糕了,这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现在面临的矛盾既有高等教育规模还不能完全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还有质量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差距很大,还不能很好地支持我国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行自主发展、转型发展,怎么自主啊?怎么转型啊?没有高水平创新型的人力资源支持,没有高等教育提供相应质量的人才,这个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

根据我的理解,现行的高等教育政策要求,归纳起来就是三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3月份教育部发布的《高教三十条》,代表了未来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走向,其中它所提出来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全面发展,就是政策的主要内容。内涵发展是指高校、学科和专业都要变得更有内涵,而不是一说发展就还是在谈要以教学为中心、人才立校、科研强校这些东西,这些是不可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的。因为这都是办学的ABC,是小儿科水平东西!办大学不重视教学、不重视人才、不重视科研,你还能重视什么?很多学校居然还说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不下去,你这是个什么大学?这只能说明大学的内涵是严重不足的。这就要求办学要充实内涵,要使学科、专业、教育活动、教学有更多的内涵。我不知道大家出去后都是怎么介绍学校的,我知道很多公办大学领导都是介绍说我是985211,我是省重点,然后说我有几千亩的校园面积、多大规模的学生、多少院士等各级别的人才。他就说不出他的教育是怎么做的,学生是怎么发展的。这说明这个学校内涵严重不足,所以,要内涵发展。

第二是特色发展。在座的各位大都经历过上一轮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评估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学校的特色是什么。只好挖空心思去想特色,写在评估报告里的很多特色都是凭空想出来的,不是学校实实在在地在办学中形成的。如果我要问,你的学校办学有什么特色?学校形成了什么特色?人无我有就是你的特色?人有我优就是特色吗?我不知道大家会给出什么答案,在我看来,这都不是特色或不是真正的特色。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一到美国去,一到欧洲去,感觉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欧美国家大学的教育是有特色的,让他感到亲近、感到自由、感到自在。你再看看我们的各所高校,学生有这种感觉吗?我们的高校太过机械了,太形式化了,没有特色。所以,要特色发展,要是我们的高校各具特色,对学生有吸引力,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发挥各种各样的作用。

第三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指哪一所学校或哪一方面,而是要求所有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高水平、有特色的内涵发展。大家都学习了《高教三十条》,过去讲的高等教育政策主要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政策,过去是不关注基层、不关注一般高校的。这也难怪,因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除了教育部领导外,能够发挥影响的就是北大、清华、北师大等“985工程”大学的专家。这些领导和专家一说政策就是一流大学怎么建设,“985工程”、“211工程”大学怎么发展,研究型大学怎么建设,高等教育政策很少有直接面向一般院校的。从《教育规划纲要》到《高教三十条》,高等教育政策对“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行业性院校、地方一般院校、高职院校、民办院校等都提出了高水平、有特色发展的要求。这就使得高等教育政策不再只是浮在上面,而是开始关注草根,关注基层。

上述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对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是适用的,但如果仅仅根据这些政策来考虑发展是不够的。公有民办独立学院还应认清自身发展面临的特殊形势,惟其如此,才可能准确把握方向,谋划发展方略。根据我的研究,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发展的形势大致可以从四个空间上来考虑:

第一个是政策的空间。这是最现实的,26号令代表了政府给予我们这类学校的政策空间。从26号令来看,公有民办独立学院不外乎三种出路:第一是回归母体学校;第二是找到合作伙伴,然后独立出去;第三是关门大吉。要是按26号令执行,就只能是这三个结果。这到底符不符合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办学的初衷,符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呢?我以为这三个出路都不符合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不符合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回归母体学校是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办学的初衷吗?我们本来是要探索一种新体制、一种新机制,现在却让我们回去,这不符合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存在的价值。如果找到一个合作伙伴,像其他独立学院一样继续办下去未尝不可,但它也丧失了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属性。如果关门大吉,不仅是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历史的终结,也是可贵的制度探索的终结。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不能单纯地看26号令。

有人可能会问,不看它那看什么呢?上面谈到,高等教育政策是实践导向的。26号令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它不完全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的实际,很难实施,一时半会也不可能完全实施。明年不可能解决独立学院发展的问题,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涉及的公办高校有100所左右,其中,有“985工程”大学,像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有一批“211工程”院校;还有一大批普通院校。所以,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办学的原始动机也多种多样,从办学需求和办学价值上看,都是多种多样的。要说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办学就是为了获利,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比如,厦门大学有一所嘉庚学院,办学非常规范,校园占地2000多亩,原来是与厦门大学共用,现在厦门大学全部撤出来,资产由嘉庚学院所有。它的教师一开始也是从厦门大学聘用,现在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学校一整套的规章和制度都很完善,在校生达到20000人的规模。如果现在让它回归到厦门大学去,既不合适,厦门大学也吃不下。如果现在找个合作伙伴,让它完全独立,卖出去,厦门大学既没有这个必要,也不能这么做。

那么,政策上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国际上,大学体制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制的,即一个校名、一个校园、一套办学体系;另一种是联邦制的,即一个学校下面有一批的独立学院,构成一个大学联邦体系,每一个学校都是一个个体,自主办学。在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就有独立学院这个类型存在。伦敦大学下面就有一批很著名的独立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王后学院等,都是伦敦大学名下的学院。有的学校过去还是发伦敦大学的文凭,现在则发自己的文凭,但是依然挂在伦敦大学的名下,这样就形成了联邦制的伦敦大学。这种模式在其他国家,如印度、澳大利亚等都有存在。在今天国际化的背景下,更出现了跨国性的联邦制大学。澳大利亚有一所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它在澳大利亚有几个校区,都是独立的办学实体,另外在部分国家建立了分校,比如,有马来西亚分校、南非分校、印度分校、意大利分校,还有英国分校等,一所分校就是一所大学,它们构成莫纳什大学体系。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即我国为什么所有的大学只能办成单一制的,不能办成多个学校共存于一个校名的联邦制大学呢?我国一批公办高校已经办起了自己的独立学院,这些独立学院是不是可以尝试与母体学校一起构成联邦制大学体系呢?其实,现在就是这样的,只是政府并没有完全认同,而是希望它们能够转到单一制、独立制上去。如果这种转变带来了高校的损失,带来高等教育的损失甚至是社会动荡的话,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从政策空间的角度来说,如果按照26号令执行,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是没有任何政策空间的,它是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但是,如果从政策发展的角度讲,我国高等教育政策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改革,政策空间本身是弹性的,是可以探索的。

第二个是令人发愁的生源空间。公有民办独立学院,还有很多其他学校,都在为生源发愁。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最近几年高考生源不断减少,在过去四年中全国累计减少了135万人,在有些省几乎出现了所有报名的学生都可以上大学的情况。山东省去年报名58万,招生人数计划47万,实际录取50万,只有8万落榜生。这说明生源确实是非常紧张,“狼来了”!有人甚至认为,学校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到27%,也就是说,在适龄人口中,100个人中只有不到27个人上了大学,包括各级各类高校。还有34万人出国了,这加起来可能也只有27%的人上了大学(包括国外的大学)。那其他73%的人跑哪儿去了?我的研究结论是这种状况是一种“制度假象”,是由过于刚性的制度造成的。现在初中毕业生有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股道,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但只有普通高中生能够参加高考,而职业高中生是不能参加高考的。现在有的地方专门开了一个小口子来进行职业高中生的高考,但数量很少,总体上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高考生源最多只有适龄人口的一半,到这一半的人高中毕业的时候又有一批流失了,加上初中毕业生还有一批人没有上高中,所以,现在高考报名人数915万,其实,这个数字只代表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如果普通高中的普及率更高一些,质量更高一些,那么,高校的生源会更多一些。如果职业高中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打通了,高校生源将成倍增长。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生源现在还没有开拓,就是成人市场。现在在欧美国家大学里,普通课堂里至少有1/3的学生是成人学生,也就是说,不是1822岁的学生。这些人高中毕业后没有上大学,而是去参加社会工作,若干年后再回来上大学。我国要是把这个市场再开发一下,那还得了啊!所以,从生源的角度讲,目前生源的困局是由过于刚性的制度所造成的,也是市场开发不足造成的。从高等教育需求开发来讲,生源空间还大的很。

第三个是办学经费的问题。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基本上靠学费维持生存,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从过去到今年以前,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在学费上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数省市的公办高校生均拨款比较高外,其他很多省市区都在20003000元之间,加上公办高校的学费收入平均40005000元,总数加起来也就是7000左右。独立学院的学费大体在10000左右,母体学校一般提取20%左右的管理费。所以,独立学院按照民办机制来收取学费,在经费运作上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从《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现在越来越多的省份,在按照国务院要求的生均12000元拨款。今年已经有一批省份达到了这个要求,明年后年基本都将达到。如果生均拨款在12000元,再加上学费收入40005000元,公办高校的收入就会达到生均1500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在学费收入、资金运作上的优势将丧失殆尽,加上一部分经费还要被母体学校提走,这样一来,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将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收入渠道还有余地吗?为了生存,需要有新的途径,需要开拓新的办学方式和资源;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转换机制,与母体学校协调,解决提取管理费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对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来讲,可能出现伤筋动骨的严峻形势。一年两年可能还看不出来,若干年后办学的劣势就会越来越明显。

第四个是与母体学校的关系。与母体学校的关系怎么办?这个关系现在是千丝万缕,从产权关系来讲,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现在既有属于母体学校的部分,也有不属于母体学校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26号令,独立学院回归了,那就省事了,但受损失的是整个高等教育,是我们的社会。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学校回不去。为什么回不去呢?如果让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回去当然好啊,老师都转为公办学校的老师,学生都转为公办学校的学生,这现实?现在可能吗?这条回归之路,对少量的学校也许可行,办学规模小,经过几年慢慢的消化可能就回去了。但是,多数这类独立学院可能还要继续存在下去。面向未来,公有民办独立学院需要探索自身存在的空间,需要在与母体学校的关系上变单一的或经济的关系为多样的、复杂的关系,以此来开拓生存空间。

三、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发展的路径

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出路何在?“红旗”到底还能扛多久?如果把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过去和未来发展放到一个连续延伸的轨迹上,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过去一段时间是创校时期,未来一个时期是创业时期。过去一个时期是创校,就是把学校的基本格局创立起来,包括体系、制度、规范和基本建设等,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建立起来;未来一个时期,需要走向创业,真正开始发展事业。很多学校过去也不是没有发展事业,但主要还是在创立学校,主要是依靠母体学校,但未来还要放在事业的发展上。在事业的发展上,可以从四个方面做工作。

第一,在增强办学实力上有重大突破。为什么讲办学实力?没有实力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实力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0世纪8090年代,职业大学一直发展不起来,建立几个就转几个,始终没有形成气候。但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办学实力也都比较强了。它们的办学硬件、软件,甚至包括培养模式的变革等,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它们确实有了很独特的东西,所以,现在高职院校很受重视。这就是立身之本!

公有民办独立学院靠什么立身?过去靠母体学校,有这样一棵大树好乘凉。未来怎么办,不能老这样下去啊!依靠母体学校是一个方面,怎么能走出母体学校的庇护是另一方面。走出母体并不是完全切断关系,是要在合作、联系、依靠的同时,自身的办学实力有一个大的突破,真正形成自己的实力。考生愿意上,就是真正立足了,才真正有了生命力。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应该在自身的发展定位、发展规划指导下,大力充实自身的实力。要走出母体学校,就要有自己独立的发展战略、独立的发展规划。这个工作如果做好了,学校的发展会更好更快。这些年,我参加和主持了很多学校的发展规划,深深地感觉到,在规划的指导下,学校会发展得更好。当然,也有很多学校制定了规划,但基本上都是应景之作,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公有民办独立学院一定要做好规划,把规划作为增强实力的重要措施来对待。

第二,在学科专业方面办出特色。公有民办独立学院过去只能授予母体学校的学位,这对发展是有限制的,母体学校有什么学科,有什么专业,就只能发展相应的学科,办相应的专业。否则,办了也没法授予学位。现在,都获得了自己授予学位、颁发毕业证书的资格,这就要求我们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尽快走出母体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富有特色、符合自身需要的学科专业构架和学科专业的办学体系。昨天,我在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参加学校召开的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一起讨论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我们对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目标等进行了充分的研讨。这正是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与母体学校不一样,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有自己的处境,有自己的发展形势,所以,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必须有突破。

第三,进行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是民办性质的学校,是按民办机制运作的,不能抄袭母体学校的制度,不能按照公立高校制度来办学。民办机制是最大的优势。公办高校存在的人浮于事、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等,都是制度带来的问题。如果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按照公办高校制度来办的话,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要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真正建立起富有效率、提高质量、符合学校实际的制度。这种探索不仅有利于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而且对整个高等教育制度创新都是极有意义的。

第四,在教育国际化上有所突破。公有民办独立学院要发展,要有所突破,就要用好国际化战略。很多学校标榜国际化办学,这主要是为了吸引眼球,吸引学生,但在实际上做的并不太好。就公有民办独立学院来讲,要把学校办好,增强办学实力,有生命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是一条捷径。国际化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是要开办国际班,举办国际化专业,而且要在学校各方面努力推行国际化,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现在各高校都很重视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如果从国内学校引进,有博士学位的,可能很难到你这儿来;一旦评上副教授,就可能很难留下来。这些人除了待遇以外,还需要学科,要带研究生,这些是公有民办独立学院不能提供的。但是,若从国外引进人才,他对这些考虑得就相对较少,只要待遇适当,工作条件优良,工作环境好,就可能来校工作。这些年留学的人比较多,回国的也越来越多了,如果抓住机遇做工作,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能走捷径,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第一句是应运而生,贡献巨大。公有民办独立学院的兴办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是应运而生;通过10多年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第二句是红利耗尽,机会良多。跟母体学校的关系,是母体学校带来的红利。母体学校既负责举办,又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提供了相应的办学条件,建立了办学制度,颁发了毕业文凭,但母体学校的红利即将耗尽,政策的红利也将耗尽。面向未来,公有民办独立学院需要有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机会也很多。第三句是星火燎原,路在脚下。100所左右的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已经发展起来了,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过去完全依靠或主要依靠母体学校办学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必须自我发展、自主发展,路在脚下!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