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秦春华:教改如何让学生兼得"升学"与人生?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民教网    阅读:0

  

  精彩导读

  上学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但人的一生并不需要全部用于正式教育。总有一天,人会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升学”只是人生中短暂的几个节点,但生活却意味着人生的全部。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的确是正式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的任务不是或不仅仅是为下一个教育阶段做准备。教育的本质的确是做准备,但高中教育应当为下一阶段乃至以后更长时期人的生活做准备。

  在以“好高中、好大学、好出路”这种线性的价值观支配着的社会里,以“升学率”作为评价高中学校的风潮愈演愈烈。随着中考、高考新政的实施,高中教育亟须重新定位。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隔空对话教育界泰斗顾明远,看今日的高中教育该走向何方。

  对话人: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秦春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高中教育不是大学预科班

  秦春华:在所有正式教育阶段里,或许高中是最令人困惑的。高中之前是义务教育,每个人都必须接受;高中之后是高等教育,只有少部分年轻人能够进入大学。这两个阶段的定位和目标相对清晰。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办高中呢?它既不是每个人必需的因而是强制的,也不是每个人向往的因而要追求的。

  理论上,教育学中有关高中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文献汗牛充栋,但在实践中,高中教育却被简化为一条向上攀升的升学直线上的一个环节——更准确地说,是大学预科班。

  越是有名因而家长越愿意送孩子就读的高中,越是把全部资源和力量投入到能够有效提高高考分数的领域。

  这些备受瞩目的名校呈现出明显的校格分裂状态:一方面,校长们在各个场合不断提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教育理念,热闹非凡;

  另一方面,在教室里却上演着最残酷单一的刷题策略,冷彻骨髓。

  “虚情假意谈教育理念,真心实意搞应试训练”,对于高中校长而言,既是一个令人痛苦的选择,又何尝不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事实上,如果一个校长真的要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去办学的话,一旦他(她)不能实现升学率的有效提升,就连家长都会群起而攻之。倒是在那些已经产生不了北大清华学生的高中里,教育改革反而做得有声有色,校长也更加从容。

  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反对“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越反对中学追求得越厉害。人和机构受利益驱动。改变人们行为的不是理念、口号和文件,而是利益。

  如果我们不能阻止中学追求升学率,无论是“片面”的还是不“片面”的。

  那么,与其反对“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倒不如勇敢地正视并承认中学追求升学率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通过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引导中学在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教育,从而使中学追求升学率这样一种自利行为,可以自动地实现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良好教育生态,其效果可能比政府的反对或提倡还要好。

  当然,这样做意味着更大的智慧、更多的努力和付出。

教育目标从“升学”转向“生活”

  在讨论高中教育时,我们尤其要关注两个数字:一个是高中毛入学率87%;另一个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

  

  前一个数字表明,我们国家年轻人中的绝大多数接受了高中教育;后一个数字表明,我们国家年轻人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对于高中教育而言,这些意味着什么呢?

  我认为,这两个数字决定了我国高中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升学”转向“生活”。

  上学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但人的一生并不需要全部用于正式教育。总有一天,人会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升学”只是人生中短暂的几个节点,但生活却意味着人生的全部。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的确是正式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的任务不是或不仅仅是为下一个教育阶段做准备。教育的本质的确是做准备,但高中教育应当为下一阶段乃至以后更长时期人的生活做准备。

  无论这个阶段是指教育阶段,即升入大学;还是指走上社会的阶段,即就业。

  如果我们把高中教育的价值局限在升学上,将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

  一:不公平

  未来只有少数人能够升入大学,或极少数人能够升入好大学。对于那些不可能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定位在升学上的高中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即使对于那些能够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也可能意味着不公平。因为一旦以升学为目标,学校资源就会流向能够对升学率产生最大贡献的领域,这只会对考试成绩最顶尖的那部分学生有利,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二:没有接受真正的教育

  在许多人的意念里,教育等于上学,上学等于接受并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等于记住知识点和唯一答案。知识点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得到更高的分数,但它们解决不了人可能面临的道德困境,内心的挣扎,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艰难抉择,以及精神上的救赎,等等。

  这些问题不解决,总有一天它们会反过来吞噬掉人的灵魂。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真正的教育之风将会拂去这些尘土,帮助人建立起正确生活的精神基础,救自由的灵魂于矇昧之中。

  高中生恰好处于心智将成熟未成熟的阶段,更需要成年人对他(她)们进行心灵上的呵护和引导。因为孩子正值青春期,家长往往对此束手无策,许多孩子根本不和家长交流,这个责任只能而且必须由学校承担起来。

学校层面: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顾明远: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提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应是所有学校培养的目标。我认为,优质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就在于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有理想志向、高尚品格,还能做到性格开朗、懂得尊重他人、善于与人沟通、能够自我管理。

  现在高中生最缺乏什么?

  一是没有自己的志向,既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去思考自身将来的规划;二是缺乏尊重他人、与人沟通的能力;三是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应该针对哪些要点进行?

  我想有几项工作要做: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志向

  我们常讲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但要让学生会选择,就应该有教师的指导。学校应该设立学习指导教师,学生一入学,指导教师就要了解该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而不是简单的走班制,让学生网上选课,应有老师指导。

  开设生涯教育课

  让学生了解自己,扬长避短,规划自己。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提出“生命教育”和“生命课堂”的理念,通过生动活泼、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反思教育》中就提到:“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共同承担责任。”

  高中教师走入初中

  初高中教育要有机地衔接。过去的完中,初、高中都有,教师初、高中兼教,能够了解学生。现在,初、高中分开,许多新教师不了解初中生。因此,我主张重点高中应该办初中,甚至一以贯之衔接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核心

  我们现在的课程设计是分科教学。分科教学固然有它的好处,它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学科上进一步学习,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的科技发展是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的综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整合课程。

  国外近年来出现了一种STEM课程,即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结合起来,基于项目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最近,又把艺术加进去,成为STEAM课程,值得我们借鉴研究。

  改变培养方式

  互联网为此提供了条件。以往的教育以集体学习为主,班级授课制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中等学习水平,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需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促进了课程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学生选择的机会。

  但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不等于个人单独学习,而是基于项目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与同学、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探索,有些项目学习还需要集体完成。当代科学技术创新绝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多专家的集体努力。因此,提倡个性化学习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层面:给予教育更多的关注

  高中教育全面普及意味着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高中层次的教育。这些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决定了我们社会的状态。

  他(她)们构成了社会的主体,而不只是那些读了好大学的人。随着人们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人和人之间开始出现分化,社会开始分层,由此产生了分裂和对立。教育应当提供与之平衡和对抗的力量。

  因此,高中教育的任务就绝不仅仅在于只把成绩最好的那一部分孩子送进大学,更重要因而也是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它同样也要为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提供改善和进步的机会。

  通过教育凝聚社会共识,凝聚起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国家、社会和本土文化的基本一致和有约束力的理解,不至于造成社会分裂。而分裂源于残酷的竞争。

  凝聚社会共识最重要的方式是让人们学会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最终给每个人都带来幸福。

  人们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对自己而言是重要的。人和人之间的确存在着竞争,有时竞争还很激烈,但竞争并非生活的全部。即使在竞争中,人和人之间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共存共生的关系。

  实际上,让人们学会合作并不容易,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合作的观念、意识和方法就更加困难。我们需要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更有意识和目标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训练。

  如何通过制度和规则的微小变化去影响甚至改变学生们在合作问题上的思维和行动?

  事实上,如果跳出教育的视界,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上述这些复杂的问题单靠学校是不可能解决的,同样需要多方合作。

  学校和家长可以只关心分数和升学率,事实上他们不应该这样做,但政府不行,它必须超越这些,关心一些更为基本的东西。

  大学更应该通过招生录取的变革在引导基础教育发展和年轻人成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媒体、企业、文化界等其他社会力量也共同肩负着教育年轻人的责任。

  无论如何,升学只是一个结果。在教育问题上,结果并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全部。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