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到河南创办升达大学内幕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民教网    阅读:0

王广亚简历

王广亚,1922年生于河南巩县,1947年到台湾。毕业于日本亚细亚大学经济系。1949年开始创办育达学校,其后60余年,在海峡两岸创办十余所大、中、小学,最高办学成就即是1993年在河南新郑县创办的升达大学。他培养的学生达数十万之众,桃李遍天下。他先后荣获美国加州联合大学荣誉教育博士等4个博士学位,及大韩民国总统全斗焕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牡丹奖章,还有台湾木铎奖、华夏一等奖章、台湾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等荣誉。他的主要著作有《育达与我》、《升达与我》、《升达情深》、《广亚锦言拾粹》、《杏坛随笔》、《三本教育思想》等。2016年1月去世,享年95岁。

2016年1月6日,台湾著名教育家、河南升达大学创始人王广亚先生去世,享年95岁。第二天,我在北京接到这一不幸消息,当即决定近日赶往升达大学所在地新郑市,去参加追悼会以吊唁。经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阎夫立国瓷文化基金创始人李梅花主任,与王老家人联系,家人告知王老追悼会在台湾举行,在新郑升达大学的家人及校方负责人,均在近日前往台湾,他们从台湾回来后,再通知我从北京赶往新郑升达大学,以表达我对王老的怀念之情。

7天后,我接到李梅花主任的电话,告知我王老外孙王新奇近日将从台湾回来,约定18号上午我赶往升达大学。

 

王广亚先生

那天上午,我在李梅花主任陪同下,从郑州市来到我阔别22年的新郑市龙湖镇,我试图去寻找当年在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所经历的痕迹,全都找不到了,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当我来到升达大学校门时,真没有想到1993年我直接将王老从郑州市迎请到新郑县的这所大学,今天竟是一座著名大学了。而且还以升达大学为起点,这里诞生了一座大学城,当年的新郑县委、县政府决策者的梦想,竟然变成了现实,当年参与决策时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到我的眼前:

一、 王广亚先生怎么和新郑结下了必然之缘?

王老是河南郑州市巩县人,他在1949年之前,就随国民党政府到了台湾,因海峡两岸政治因素,几十年来未能回到故乡,他的乡愁十分强烈,他在大陆的夫人和女儿,几十年来都未有音讯。作为台湾著名的教育家,他非常渴望在家乡创办一所大学,这个家乡,最确切的是指生他养他的巩县,大的是指管辖巩县的郑州市。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将这所大学的名字定为“升达”,“升”这个字,便是取自他父亲的名字,由此可见,他对父母之地的怀念情感。他为了在家乡办大学,他拒绝了条件更好的北京、上海、广东的盛邀。

王老不是新郑县人,这位远离故乡几十年、乡愁浓重的台湾著名教育家,为什么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升达大学、最终确定在新郑县呢?这里有特殊的原因。

如果巩县适合办升达大学,依我对王老1993年交流时的了解,他绝对不会去郑州市城北买地办学的。如果郑州市那一届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委、区政府领导,对王老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大力支持,王老绝对不会到我们新郑县小乔乡的,这个地方与王老的乡愁情感、以及创办大学需要的良好生态和生活环境、还有交通便利等条件,均不符合他当时的要求。王老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新郑县小乔乡。而在第一时间,我们当年的新郑县委、县政府,以及小乔乡党委、政府的决策者,与巩县、与郑州市不同,以极为热烈的态度,拥抱了王老的升达大学。

当年的新郑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热吻拥抱?我做为1992年——1994年震动省内外的“新郑现象”这一历史的重要见证人,将与王老创办升达大学有关的内幕,公之于众:

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一下子把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向前大大推动了一步。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长春,为加快河南省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考虑布局“18罗汉闹中原”这个战略。为此,要在全省118个县市中,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突破,以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带动全省工作。

 

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会见王广亚先生

此时,我已在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了6年时间。1986年我调入省政府办公厅省长办公室工作,何竹康省长调任吉林省委书记后,我们省长办公室一处的几位工作人员,除张新民随何省长到吉林省工作之外,其余几人均留在办公厅。不久,程维高省长决定成立省政府办公厅信息联络处,我即调到这个新成立的处,负责以《政府工作快报》、《政府工作通报》为主的内参工作,以服务于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决策。前者强调内参的速度要快,后者强调内参的内容要有深度。由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所以每天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正是这种工作训练,培养了我对信息高度敏感的能力,以及对首长决策时思维方式的学习。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十分关注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此,邓小平从北京出发,南下每一个地方的即席讲话,我们都进行了广泛收集,并迅速整理报告给省委书记、省长。这个讲话,使我明显地感觉到,一场更加深入的改革开放浪潮,马上就要席卷而来。为此,我从心理上做好了充分准备,我要在1992年有所突破,因为这一年我30岁,要三十而立。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新郑县几年来与众不同的改革开放举措,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时任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的刘尚武,马上带着我一道去新郑县进行实地考察,并与时任新郑县委书记的张海钦进行了座谈,由我主笔,最后形成了《新郑县综合体制改革访谈录》,从1992年3月10开始,每天在《政府工作快报》上专题报导一次,连续上报6天,这6篇内参主要内容是《没有对旧观念的否定,就没有改革的到位》、《改革需要理论指导》、《全方位改革才能成功》、《以人为本搞改革》、《干部分流办实体》和《第四次浪潮》。这个内参引起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由此掀开了“新郑现象”的序幕。这6篇文章后来被新郑县政府办公室合在一起,印成一个小册子,被称之为“黄皮书”,凡是在1992年——1994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到新郑县考察的各级干部,在听取新郑经验介绍时,都获赠一份。这一时期全国各地有一两百个市、地、县,到新郑县考察、现场办培训班,可以讲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 

199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派一批省直机关干部到基层去挂职锻炼,为培养后备干部打基础。由于到基层工作非常辛苦,加上离开郑州市,家里又没办法照顾,那时没有高速公路,交通很不方便。再加上到基层工作时间为两年,这两年在原单位的提拔机会也会丧失掉,所以,省直机关干部主动报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则非常高兴,这是因为天天在省政府机关大院工作,老是和文件打交道,和在基层一线实干,总有差距。我在省政府办公厅已工作了6年时间,总的感觉是,如果长时间在机关大院工作,每天都重复基本上是一样的工作,实在是浪费生命。我是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在改革开放之后所调进的第一个研究生,我对这种机关大院缺乏鲜活的社会实践、缺少创造力的生活工作方式,日益产生了厌倦,我要在30岁这一年告别旧的生活工作方式,向新的更高、更好的人生目标迈进,我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此时我在北师大历史系读书时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告诉我的“学习历史,创造历史!”这个思想,激励我最终下定了决心。今天回想24年前的这个决定,真是太重要了!没有我30岁那年跳出省政府机关大院的关键一步,便没有我今天完全崭新的生活工作方式。

新郑县委书记张海钦知道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以及我的想法之后,就在第一时间向省政府办公厅争取我到新郑县去挂职锻炼。此时河南省第一强县——巩县县委书记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向组织上争取我去巩县挂职。在我接到通知到郑州市委组织部报到时,巩县、新郑县两个县的领导都来接我去。我没办法,只好等待组织的决定,过了几天,在新郑县委书记张海钦的努力争取下,我被派往新郑县委挂职锻炼,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要工作是配合县委、县政府参与制定重大决策。这一时期的县长是于新长。

非常特别的是,我到新郑县上班的第一天,却是在晚上上的班。县委书记张海钦提前几天通知我,新郑县委、县政府决定,向浙江省温州市开始大规模招商引资,要我请河南省著名经济学家一同前往考察。在考察中,请我和经济学家给新郑县干部,理论结合实际讲考察体会,同时为招商引资出谋划策。

由于我在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内参工作,所以,与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密切交往,那里云集了大量专家学者,他们的很多建议书、考察报告,大多是找我及时上报给省委书记、省长的,并促进了很多高层的决策。正是这个原因,我和许多专家都很熟悉,于是我就邀请了被誉为“河南铁嘴”的著名经济学家王在安老朋友,一块到温州考察。

那天晚上,我和王在安与县委书记张海钦同乘一辆轿车,从新郑县委大院集合出发,车队浩浩荡荡,约有20辆车左右。第二天上午,车到安徽省界不久,张海钦向大家宣布我到新郑挂职锻炼的决定,并介绍了王在安。

我们在温州白天考察,晚上开座谈会,天天如此,气氛极为活跃,大家摩拳擦掌,要大干一场。在座谈会上,新郑县干部先谈感想,然后由我和王在安再讲,最后由张海钦总结。经过好几天的座谈、以及考察之后的更深入思考,逐步形成了新郑县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共识,主要举措是:

(一)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加大在温州招商引资力度,在新郑要建一座温州城。后来又引申出在温州城的中心广场,要建中国第一座献给邓小平的白猫黑猫雕塑。

(二)加快新郑县改市的步伐,在招商引资对外宣传中,要强化新郑即“新郑州市”的理念。

(三)河南省要建国际机场,新郑无论如何要争取到,通过国际机场,自然会争取到河南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由此可建航空城,可建免税区,这是新郑能否成为“新郑州市”的关键项目,是百年大计。

(四)王在安告诉我一个信息,他的同事、也是我的朋友杨松林,正在负责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先生、在郑州选地创办升达大学事宜,由此引发建大学城的思考。大家意识到建大学城比招商引资更重要,更是百年大计。

(五)新郑为吸引从郑州南下的投资者,要建立“三李战区”,由三个姓李的副县长,分别负责107国道两边的三个乡镇的招商引资工作,用三道防线,防止投资者越过新郑到外地去。

(六)新郑干部要竞选上岗,换掉老式服装,都要穿上西装,要学会普通话,以便与投资者交流。

(七)要建立各部门、各乡镇的专家学者智囊团,以帮助决策。县委、县政府要推动由我负责建立,由王在安任首任所长的纵横研究所。

(八)要筹划第一届炎黄文化节,以纪念轩辕黄帝,要做好具茨山的文化产业开发工作。

(九)要拉大新郑县城市建设框架,要有经营城市的思路。

……

上述一系列新郑县工作举措,都在这次温州考察过程中萌发出来,并在不久的推动中很快完善起来,当年整个新郑干部的精神面貌,和温州人差不多,人人都是拼命三郎,都是工作狂。只要是投资者来了,正在开的会,马上停止,立即接待,并跟踪到底,每个人头上都有指标压力。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升达大学、温州城、炎黄文化节为代表的重大项目,才纷纷与新郑有缘,由此诞生了震动河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新郑现象”。这个“新郑现象”,如同发面的酵母,直到24年后的2016年,仍在持续发酵,以王广亚先生为代表的、位于龙湖镇的大学城的建成;以国际机场为代表的、位于薛店乡的航空城的崛起;以温州城为代表的企业家群体在新郑的涌现,如“好想你”新郑大枣;以纪念老祖宗轩辕黄帝为代表的、每年举行的国家级祭奠活动等,全都孕育诞生于1992年——1994年这两年。

所以,王广亚先生最终来到不是故乡的新郑县小乔乡,创办献给他父亲的、代表着王广亚先生最高教育事业成就的升达大学,根本不是一个偶然的巧遇,而是一种必然的缘份,她是“新郑现象”所创造的自然成果。升达大学也因此成为“新郑现象”的象征之一。如果中国当代史,因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而是一个里程碑,由此而形成那个时代的“九二派”。那么,新郑县便是中国“九二派”的重要集结地之一。

二、王广亚先生是如何到新郑考察并最终决定创办升达大学的?

1992年新郑县从温州考察之后,便掀起了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高潮,县委、县政府为感谢王在安任所长的纵横研究所的智囊团工作,特赠送一辆当时最好的桑塔纳汽车,以表示对专家学者的尊重。这个举动在新郑县各乡镇产生了热烈反响,他们纷纷找到我和王在安等专家学者,希望帮助他们出谋划策、招商引资。

新郑最北边的、与郑州市管城区接壤的小乔乡党委书记王金录最为积极主动。王金录的“录”,当时与他同一级别、或高一级别的干部,都将“录”字,以开玩笑的方式,故意强化念成“陆”,还会在念过名字之后,再强化一句话:“这个‘陆’,是六的大写,是六的意思!”刚开始我不解其意,后来才明白,王金录有一只手的手指是六个,有残疾。也正是这个原因,王金录干起工作来特别要强,绝不落在人后。

经过考察,我们认为小乔乡这个名字不好,应该换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以便招商引资。我们看到小乔乡的大沟很多,其中有两处大沟里面还存有雨水,经询问才知,当地人根据地理方位,将离107国道最近的那片水叫前湖,将远处那片水叫后湖。后湖这个名字,引发了我这位学历史的创意:后湖的后,便是皇后的后,有皇后,必有皇帝,皇帝是龙,干脆就把前湖改成龙湖算了,后湖将来也可叫凤湖。小乔乡的“小乔”这两个字,和女性有关,北宋文豪苏东坡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有“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千古名句。小乔乡与后湖都是女性化的名字,小乔乡在以后改镇时,可将名字改为“龙湖镇”,这个名字叫起来,朗朗上口,雄姿英发。将来可把沟里的水,积的更多一些,有了水这个地方就更有灵气,龙湖这个名字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大家对这样的建议十分赞成,于是就将这里的开发区定名为“双湖开发区”,将小乔乡上报更名为“龙湖镇”。

“双湖开发区”适合干什么呢?当时并没有大学城的完整规划设计,当时的想法是,只要投资,干什么都欢迎。由于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是搞教育工作的,再加上我曾经在河南大学工作过,我的研究生导师靳德行,当时正任河南大学校长,我知道河南大学也正考虑在郑州买地选新校址,以解决河南大学在开封、远离省会郑州的缺陷。为此,我去开封,与靳校长交流是否将河南大学研究生院,迁到新郑县的龙湖镇,可以奉送给1千亩土地,不要钱。靳校长非常高兴,他说和党委书记王才安商量一下。没过几天,靳校长通知我,让我再去开封,给河南大学领导班子集中讲一下新郑的改革开放情况,以及在新郑建大学城的构想。讲过不久,河南大学王才安书记、靳校长及其他负责人,为选新校址集体到新郑考察。在这次考察中,靳校长告诉我,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曾到河南大学考察过,有可能合作创办升达大学。我非常希望王老,能与我的老师靳校长领导的河南大学展开合作,并希望双方的合作能在新郑县实现。

与之同时,我在积极促进当时著名的高科技民办企业思达公司,到龙湖镇的投资,在考察选址的过程中,与思达公司很熟悉的杨松林找到我,谈起了王广亚先生创办升达大学的事情。杨松林告诉我,他父亲是河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杨章武,台湾著名画家、巩县人刘延涛,与他父亲很熟悉,王老带着刘延涛的亲笔信拜访了他的父亲,希望支持升达大学创办。王老是台湾著名的三个姓王的“大王”之一,一个是王云五,他是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是出版大王。二是王永庆,他创办了台塑集团,是企业大王。三是王广亚,他是民办教育大王,台湾的每一座公司办公的写字楼里,都有他的学生。为此,正在许昌禹州市挂职锻炼担任副市长的杨松林,就担当起了筹备的工作。由于杨松林当时40多岁,精力旺盛,再加上人脉广泛,所以,从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推动升达大学筹建工作非常快。不久,就选定了郑州北环路南靠近107国道的300亩土地作为校址用地,并与郑州市政府草签了意向书,还与市规划局、土地局联系了申报事项。1993年2月底,王老与郑州市政府正式签定了北环校地协议,并按照签约规定,将征地款汇到郑州。

款汇走后,遇到了麻烦,郑州市市长张世英调任副省长,领导班子换了,原来定的协议,郑州市政府无人去落实,而土地价却涨了起来,他们把王老当成了商人,看成是一棵摇钱树,误解了王老作为教育家、热爱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这令王老无法忍受。杨松林动用了他的全部资源,也未能解决好这个土地问题,王老和他最终决定放弃郑州市的北环征地300亩的计划,杨松林开始在郑州市郊区其它地方选校址。

这个时候王老的选址目标,仍然是在郑州市,最远到郊区就打住了,他们不想到更远的县去办大学,为此他们在1993年的上半年,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最终定下来。我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报告给了县委书记张海钦,他指示,要以最优惠的条件,将郑州市放弃的升达大学,迎请到新郑县,让我负责联系。我马上赶往郑州市,和杨松林一道拜访了王老,将新郑县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做了全面介绍,引起了王老的极大兴趣,他答应选个日子去新郑实地考察。我对王老说:“您去新郑考察的那一天,县委书记将热烈欢迎您,当场可拍板定下来。”王老对此十分高兴。

未过几天,杨松林与我定下考察时间,为了不让王老感觉到去新郑县办大学路途遥远,我特意选了一条考察最佳路线:以郑州市火车站为起点开始考察,这样就可知道到达新郑县龙湖镇的实际距离,不会超过20公里。这样,将来在火车站迎接新生入学,去新郑并不太远,让王老有一种新郑县的龙湖镇,和郑州市郊区差不多的真实感觉。更重要的是,从火车站往新郑去的那条公路,名字就叫“新郑路”,我给王老介绍这个路名时,他顿时感到新郑县并不远。

我们一行开车来到郑州市管城区与新郑县龙湖镇交界处的界桥上,我下车一边步量这个桥的长度,一边给王老说:“这个桥大约十几米长,北边是郑州市,南边就是新郑县,难道这个十几米长的桥,就说新郑县离郑州市很远吗?远指的是县城,而不是龙湖镇。更何况这里的低价会非常便宜,郑州市北环路那300亩地价,就可以在新郑县买上1000亩地。”

王老对我讲得话非常认同,他兴致勃勃地考察了龙湖镇几处地段,最后他相中了离107国道比较近的一块地,约有1000亩。那块地的缺点是沟壑太多,中间有几条大沟,将上千亩土地分割成好几处碎片,而且沟很深,对此王老有点犯难。我对王老说:“如果将这些大沟填起来,那是一件很难的事,用的土方也多,工程量巨大。如果换一个思路呢,环境最好的大学,校园里一定要有湖泊,一定要有丘陵起伏,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如果在这些大沟里放进水,岂不成了湖面吗?这样还省了挖坑的钱。在水里再种上荷花,那更漂亮啦!”王老说:“有道理!”当时一同陪同考察的龙湖镇党委书记王金录讲:“这些沟不是耕地,也种不了什么庄稼,用地面积可以不考虑在内,以平地为准计算地价。”

 

当年的大沟变成了今日的升达大学校湖

在龙湖镇考察完毕,我们即南下来到较远的新郑县城,去和县委书记张海钦见面,在路上王老说:“从郑州市到新郑县城还挺远的。”我对王老讲:“国家要在新郑薛店乡建国际机场,这个大项目已经被我们争取到了,几年之后那里将是一座航空城。您从台湾来大陆,都是坐飞机,您说从新郑县到机场近呢?还是从郑州市到机场近?”王老说:“当然是新郑县近啦!”我说:“新郑就是未来的新郑州市。”

张海钦与王老、杨松林见面后,交流得非常好,当场就达成了在新郑县龙湖镇建立升达大学的合作意向。张海钦责成王金录必须把这件大事办好。

王老走后,我给张海钦书记建议:“龙湖镇的那块地都是沟,不是耕地,不值什么钱。如果这块地办起了大学,那将有利于新郑长远发展,说不定还能迎请到更多的学校到新郑来,这里未来有可能就是一个大学城,所以,我们应当对第一个来新郑县创办大学的王老,给予最大的优惠。”张海钦问我:“怎么优惠?”我说:“只要王老来创办升达大学,与河南大学来一样,可考虑奉送这块土地,一分钱不要。”张海钦问:“为啥?”我说:“冰心老人说过一句话:办教育的人,都是最爱国的!更何况王老从台湾回来,他办好了升达大学,对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有更大的好处!”张海钦说:“对!根据谈的情况,到最后再定。”

不久,张海钦因在新郑工作政绩突出,被河南省委调任商丘地委副书记、并任商丘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县长于新长接任县委书记。因此,1993年8月12日那天的升达大学开工典礼,张海钦未能参加,而我参加了奠基。

半年后,我在新郑县历时两年的挂职锻炼结束,再回省政府办公厅,不久即被组织调往漯河市委任副秘书长,其后调往北京工作。此后直到2016年1月18日,我再回新郑市龙湖镇升达大学去吊唁王广亚先生,其间22年我从未回过龙湖镇。

1月18日那一天,当我给王老外孙王新奇、副院长张金安,谈起当年龙湖镇党委书记王金录时,张院长马上告诉我:“王金录是升达大学的大功臣,他后来因经济问题,被捕入了监狱。王老每次从台湾来到升达大学,只要有时间,都去监狱去看望,并送钱补助。王金录出狱后,年龄已大,再加上失去公职,就被王老安排到升达大学工作。我给金录打电话,告诉他你来的消息。”

 

2016年1月18日,蒋晔(中)与王老外孙王新奇(左二)、张金安副院长(左一)、李梅花(右二)、王金录(右一)在升达大学王老雕塑前,共同纪念王广亚先生

没有想到的是,王金录竟在已放假的学校里,他马上赶了过来,我们相对无语,相拥而泣,相拥很久。心绪安静下来后,我们一同回忆当年的工作情景,并一同来到王老的雕塑前,向刚刚去世的台湾著名教育家三鞠躬,以表我们对他的纪念。王老生于1922年的农历六月三十日,2016年的这一天,便是阳历8月2日,谨写此文以献给他的诞辰日,更祝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这个大学校名,尽早更名为升达大学。

2016年7月26日写于北京颐和山庄紫霄园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蒋晔 供稿)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