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白

基本信息

姓名:胡大白

出生年月:1943-05

性别:女

籍贯:中国.江苏.铜山

学历:中文学士

毕业院校:郑州大学

简历

胡大白,黄河科技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女,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5月生,江苏铜山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受到现任国家主席、中央中共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  胡大白同志因对民办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 “十大女杰”,河南省 “十大新闻人物”,河南省“助残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半边天”、“对话”栏目、新浪网、《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瞭望》、《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都曾专题报道过她的先进教育管理经验和办学事迹。  胡大白同志积极加强民办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创办了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本从事民办教育理论研究的专业刊物《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并任主编。先后主持了全国教育规划“十五”重点课题《中国高校类型定位的政策导向研究》子课题“民办高校的定位与特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子课题“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的研究与实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和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的定位、内部管理体制研究”,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理论专著《感悟与探索》等多部。近年来发表《试论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个人事迹: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河南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第三届“中国十大女杰”   黄河科技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民办教育工作者联谊会副主席   河南省社会力量办学协会会长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监事会主席  中华职教社常务理事  河南中华职教社副主任  河南省残联名誉主席  河南省妇联执委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1981年冬天,郑州大学中文系讲师胡大白因公被烧伤,办了残疾证。  1984年,胡大白以30元起家,租教室,请老师,满大街贴招生广告,办起了自学考试辅导班。  这就是现在的黄河科技学院的起步。  1994年元月,黄河科技学院被国家教委第一个批准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  2000年3月,教育部批准黄河科技学院为全国第一个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普通高校,也是全国首批晋升本科的院校中惟一的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成为中国民办高校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教育部树为全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  2002年1月,黄河科技学院获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外籍教师)单位资格。   同年4月3日,中国十大万人民办高校高等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黄科院荣膺十大万人民办高校之首。   2003年1月6日,黄河科技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万人民办高校十大名校”之一。  同年1月6日,胡大白院长荣获“首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为国做贡献才能算潇洒  
 1981年12月,一场意外中,胡大白因公负伤,全身重度烧伤面积达37%。而当时,她是郑州大学中文系的一名骨干教师。高考恢复了,学生们对知识如饥似渴……胡大白说,那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   但在这样的黄金时期,3年时间,胡大白只能躺在医院、家中的床上度过。一次次手术后,她依然落下了残疾,不要说走路、连下地站一会儿都成了奢望。学校非常关心因公受伤的她:工资照发、长期休假、公费护理。但胡大白却不愿享受这样的待遇,她不停地问自己:我还能做些什么?我将如何度过余生?这时,一则新闻给了她启示:世界高校入学率排名,中国倒数第二。   “身体烧残了,可我脑子没残;身上烧坏了,可我脸没受伤。”胡大白笑着说,老天爷很公平,也很照顾她,带给她灾难的同时也给了她机遇:她身体残疾了,却不影响她继续从事教育;如果不烧伤,她不会去创业;她创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时,正赶上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好时机……拖着病残的身躯,胡大白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朵奇葩。   谈话中,个人创业的艰辛,黄河科技学院的成就,胡大白都一带而过。她说,学校已经走入科学、规范发展的轨道,身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监事会主席,如今她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推动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胡大白这样总结自己:“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人的一生,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贡献,才是真正的潇潇洒洒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